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

Interaction in Urban Space


這是捷運古亭站的公共裝置藝術,還記得第一次到古亭站是前幾年去師大辦事的時候,就看到這些公共裝置,今天去看依舊如此,滿佈灰塵。我認為公共空間的裝置藝術,是可以加入互動的發展,藉由公共裝置促進人際互動,達到融解“都會冷漠”的效果。
回想以前有參觀過一些裝置藝術的展覽,有些是有小互動的機關,我認為將其運用公共裝置上,而且可能設計2人以上協力才會產生的效果的機關,就類似老師上週所提的翹翹版的道理,應該相當有趣。話說回來,似乎捷運站內的發展空間真的很大,它是一個人潮的網羅地區,又不會刮風下雨,但是人跟人之間聚集中卻又彼此冷漠...。

5 則留言:

Lex 提到...

好久沒看到這些令人懷念的公共雕塑啦
果然離家太久 怎樣的東西都會勾起思鄉情

離題了 XD

一個研究調查指出, 人們傾向在被告知火車誤點後開始互相討論(不管討論什麼)

我想"融解冷漠"是很有趣的出發點
與原本, 比方說欲搭乘捷運的需求與機能相互融合或平衡
或許很有趣呢

而social interaction上
2人之間才能產生的效果的裝置的確也很有趣
從1人>2人>3人>以上這個尺度之間
都很有著把玩的味道
可參考ACTIVITY THEORY

suno 提到...

就最近在捷運的觀察 體驗
"都會冷漠"似乎是因為人際間距離太過接近(擠)導致的心理防衛
互動需要空間 一個適當的距離
這也是在台灣都會區這個環境下思考social interaction的挑戰
在歐洲 車廂裡常會出現拉小提琴 或手風琴的(騙錢)藝人
有時他們帶來了歡樂 有時卻是噪音(視技巧而定:P)
話說回來 在人不算擠的時候
捷運車廂是很好的書房 在移動中閱讀
讓你不會沉靜到想睡 也不會晃到看不下
週遭的陌生人 固定開關門的節奏
反而讓你專心了起來:)

Lex 提到...

對我來說 抽象化一點的話
suno的敘述就像
一種動態的氛圍的形成
各種元素與角色平衡的拿捏
就像有背景音樂, 有主旋律, 有效果音
有主角, 有配角, 甚至有丑角
更徨論燈光與其他細節了
整個動態的體驗
在都市裡, 能編織成很多有趣的劇碼

都會冷漠
人與人的互動
...還是不免想到kinesphere與絕對力場呀XD

superbtman 提到...

不知道為什麼,你們上述所聊到的方向
讓我想到一些有趣的東西

1. 人與人之間的的冷漠是一種“心理防衛”:
每個人即使是在公共空間,都需要一些自我的空間,尤其是都市人,生活個性與鄉下人不同。在我鄉下阿嬤家,整個村莊每一個人幾乎都認識,陪阿嬤撘個公車一路上都是熟人,於是話題自然不少...,都市裡,身旁都是陌生人,自然起了距離與心理防衛。

2. 拉進陌生人之間的冷漠常常靠的是?
有人說“緣”份,但是這個字眼又過於模糊,實際一點來說應該說是“話題”。
例如:人們傾向在被告知火車誤點後開始互相討論(不管討論什麼);街頭藝人吸引旅客的同時,也拉近人與人的距離,某方面來說都有溶解冷漠的效果,但是suno說的也是,在城市空間做互動需要空間一個適當的距離,在不干擾私人空間下互動,這一點我也相當認同。

梁容輝 提到...

社會行動中的人們 在冷漠中一直在衡量是否侵犯他人的私人空間
我們看到一個人在檢視行動電話 就知道 不應該去打擾他
此外 過度表達自己的意見 在公共空間中往往是令人厭惡的
像這幾年在台灣 大家都很清楚不該在捷運上談政治
...
我個人覺得 與其說是人們冷漠 不如說是 大家不知道對方的界限在哪裡
不知道什麼樣的話題適當
於是只能採取沈默的態度
而公共空間中的事件, 藝術表演, 關係到每個人的誤點....
都在提供一種互動對話的觸媒
大家對於體現在當下空間中的事件
表達一種看法
設計一種裝置 或製造一些活動 來促進人們放心的講出想法 應該是很值得努力的方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