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

Interaction in Urban Space


在台北的都會空間中,觀察到的互動環境包括節能性紅外線感測電扶梯、減輕售票員負荷的購票機、繳費機,及終端用戶(End User)控制器的自動門與交通號誌;發現這類感測、作用裝置,都不斷在最佳化公共實體物件,來達到節能、調適、靈活、便利的互動環境。而這些感知介面技術從高階到低階都有,乃因應環境地方需求來設計。

4 則留言:

Lex 提到...

城市中各種不同的基礎建設
依複雜性及功能性可以去界定
人在特定空間及Context下所需求的"intelligence system"的功能

而往往
這些"互動"設施還是過於功能性及單一的輸入/輸出的任務性導向

而環境本身互動的豐富性
也容易因此消長

而此亦視為對互動設計的挑戰
是娛樂性的, 社會性的, 或關於環境本身的
都很有探討與把玩的空間

一點小心得
共勉之 =)

Chien-ta Huang (Jerry) 提到...

謝謝lex
沒想到一點小觀察
可以獲得這麼好的學習

台北的設施的確缺乏考量豐富我們感官經驗的設計

感恩 . _ .

梁容輝 提到...

我想到 Rob Kitchin 所提出的 code/space
參考一下:
http://liftlab.com/think/nova/2007/03/12/codespace-by-rob-kitchin/

coded space 大概已經存在並且 將以更複雜的系統出現在日常生活中

Lex 提到...

"互動上的感動" 也令人想到近來感性工學的發展比以往更值得關注了